成都青白江以党的建设助推人城境业和谐
2023/3/3 来源:不详成都国际铁路港占地73.2平方公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拥有四川唯一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全国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41家集聚港区,总投资近亿元的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现有各级党组织70余个,党员余人。
如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带领港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如何加快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国际供应链要素配置中心,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发展等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措施:着力“六个聚焦”实施“六大工程”
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党工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自贸改革、服务发展大局,按照“重引领、搭平台、链资源、优服务、强保障、促发展”工作思路,着力“六个聚焦”实施“六大工程”,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举措,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创新驱动的主力军,让全体党员成为转型发展的奋进者和改革开放的搏击者,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逻辑转变,实现“人城境业”和谐发展,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聚焦政治引领实施“堡垒工程”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港区现代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三大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大力实施集中建党“攻坚行动”,示范带动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成立党组织,真正把党组织建在行业上、建在链条中、建在楼宇里,逐步构建起“产业功能区党工委-产业功能区综合党委-产业社区综合党委—基层党组织”的四级管理体系。按照“有没有”“好不好”“优不优”的梯度发展思路,创新实施“评星工程”,推动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达标、全面过硬,进一步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发展的能力和定力。
着力“六个聚焦”实施“六大工程”
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自贸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构建“大党建、大发展”工作格局,实现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职能部门、属地乡镇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搭建“蓉欧驿·商峰荟”“蓉欧驿·坝坝会”等政企交流、金融服务、技术创新等功能平台,依托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整合海关、税务、公检法、行政审批、平台公司等资源,合理安排要素政策组合,加快构建聚焦产业、精准定制的政策保障体系,提高政策安排的匹配度和有效性,统筹推动“通道+口岸+物流+贸易+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生产要素供给充沛、产业链条配套的产业生态圈。从需求端入手,聚焦产业功能区“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服配套不足”等问题,通过部门互动、政企交流、校地合作、群团共建等方式开展支部共建,推行“微党课+惠企政策解读+企业难题共解”模式,推动传统要素降成本提效率、高端要素降门槛扩规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
聚焦区域协同实施“强链工程”
坚持“党建搭台、经济唱戏”理念,依托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和跨界跨域链接整合功能,以党建工作促融合、畅联通、助协调、增互动,推动组织链接、要素整合、产业协作。以青白江—广汉交界融合发展为落脚点,引导广汉企业利用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铁路口岸等开放载体发展外向型经济,共同打造临港经济发展带;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合作共建姊妹园区,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配合德阳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需求的企业优先入驻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并享受同等政策,在德阳国际铁路港挂牌“成都中欧班列德阳基地”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基地”,共同打造面向欧洲和东南亚的“西部铁路双枢纽”。
聚焦要素供给实施“车头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以优质全面的党建服务助推“人城产”融合发展,聚焦市民生产生活要素供给,创新开展“蓉欧驿·车头计划”,在商务楼宇、口岸堆场、休闲绿道等人口集聚区域,配套打造集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异域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蓉城驿站站点。成功创建“蓉欧驿”“卓越中铁”“岷江源”“青龙汇”“江河潮”“蓉欧之桥”“水润汇凯”“枭龙腾飞”等党建品牌,形成“1+N”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满足产业社区群众对开放空间、文化交流、创新创业的多元需求。举办“亚蓉欧”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外商投资沙龙、供应链管理专业交流、自贸区主题文创展示、中欧班列(成都)产品推荐等活动,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流互动,构建人文和谐、包容开放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提升企业、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人口和产业在功能区集中集聚。
聚焦人才保障实施“聚智工程”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为自贸区快速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带动企业加快补齐功能短板、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推动自贸区争先进位、提档成势。推动大港区人才服务中心、“绣川锋荟”教育培训“中心校”建设,常态化为各类人才提供政务、就业、创业、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组建成立“欧美同学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常态化开展党建“思维火花”,重点围绕开放型经济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金青新大港区”建设、从严管党治党等工作开展课题研究和党员教育。开展“党员分类管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等系列先锋引领活动,示范带动干部职工主动在自贸区建设中找定位强担当,切实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推出“3D成像”“全员导师制”“活力曲线”,健全精准化、差异化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
聚焦产城融合实施“提质工程”
不断深化“融合型”“嵌入式”党建模式,着力解决产城发展职能和党建服务职能“两张皮”的困境,加快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等场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形态。启动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社区建设,聚焦社区人群需求偏好强化生活场景建设,打造产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高标准建成“开放枢纽天府门户”对外交往新名片———亚蓉欧国家(商品)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展销、体验及文化交流提供开放平台;实施人才公寓、华西妇儿院、国际社区、铁路港小学、祥福新建小学、铁路港幼儿园、社区综合体等公服配套建设,营造便捷舒心、格调高雅人文生活环境,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启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着力打造开放产业的总部基地、中小贸易企业的孵化平台、铁路港商务生活配套中心,实现总部办公、企业孵化、高端商业、会议展览、培训交流、星级酒店、人才公寓等功能高度融合,打造链接全球资源的供应链配置中心。
组织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
成效:以党的建设助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国际铁路港坚持党建引领自贸改革、服务发展大局、助力经济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余个,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连接境外61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全国首创集拼集运模式、平行进口汽车海铁联运监管模式和宽窄轨“三并二”运输模式;全国首创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改革,全面实现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基础作业“零收费”;全国率先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上线全国首个基于“一单制”的“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多式联运“一单制”作为四川省经济领域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中欧班列集拼集运纳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成功入选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管委会被表彰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被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年成都市模范单位”。
经验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自贸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党员干部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充分发挥党建在政治引领、功能平台、区域协同、要素供给、人才保障和产城融合等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现“人城境业”和谐发展,着力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党建引领自贸区改革发展,必须着眼引导各级党组织自觉融入“蓉欧枢纽”建设大局、主动服务改革创新需要,依靠党的高位引领来实现党组织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一是让党建更好地引领中心工作,助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党的建设与自贸区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经营发展紧密结合,与人的发展需求和生活感受紧密结合,加快构建宜业宜居的未来城市新形态。
二是让党建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自贸区体制从“体内自我循环”向“体内外大循环”拓展,催生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转化率,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三是让党建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做优服务功能助推政治功能实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聚集群发展优势,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红色动力。(青白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