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国家级新区特别宣传之二中
2023/6/14 来源:不详南昌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3.html
中国发展网讯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以原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深入落实国家战略,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印发《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指引实施方案》,明确各开发区、街镇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引导各开发区、街镇产业差异化发展,打造区域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
二是不断加强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育苗护苗行动,狠抓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雏鹰企业家、瞪羚企业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
三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合作机制,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华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西贝电商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
四是提速天津港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加快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集装箱码头智能理货全覆盖,一次识别准确率超95%。建成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集装箱单证电子化、无水港集港直通比例达到%。
五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好法定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班子、绩效、督查“三考合一”改革。探索实施“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开发区与街镇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简化永居程序、实现三证联办,累计引进高端外国专家人。
六是不断深化自贸区改革。自贸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成立。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亚投行数据综合业务基地落户。
七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审管联动,道路货物运输等12个许可事项推行最简告知承诺。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统一个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和个常见高频审批事项编制标准操作规程。
滨海新区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滨海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逐季逐月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持续巩固。”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区三次产业占比达到0.2:50:49.8,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11大优势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呈现集聚集群发展效应,智能科技、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提高12.7个百分点。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等跨境租赁业务总量在全国占比达到80%以上,以、今日头条、货拉拉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集聚。
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中科院战略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球首款软件定义互连芯片“经纬芯”正式发布,全球首台全自主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投入使用。一飞智控发布国内首款电动大载重无人机,深之蓝成功举办首届智能水下机器人挑战赛。飞腾新一代桌面处理器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推行无人审批、电子登记,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化制证中心投入使用。高标准承接市级下放权限项。全面完成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野战军作用进一步增强。自贸区项深改任务完成项,37项创新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政策落地实施,自由贸易账户政策落地实施,率先开展飞机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共享外债额度便利化试点以及船舶委外加工保税维修业务,建成全国首个飞机租赁区。完成全国首单二手商用车出口,全国首个海关区块链验证系统上线运行。
城市综合功能快速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港城大道北环铁路桥等6条道路竣工,西外环高速跨海河大桥、津石高速、滨铁1号线、2号线加快建设。连续多年实施清新空气、清水河道、绿化美化等专项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智慧滨海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发力“一老一小”民生改善,多年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补齐民生短板。茱莉亚音乐学院、北师大生态城附属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第二老年养护院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医疗养老机构投用。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文化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运营。
“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新区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天津市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围绕“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我国北方经济新引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定位,努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一是充分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实现滨海新作为。进一步加大力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港口,深化与京冀在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增强对环渤海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加快引育新动能,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聚焦“1+3+4”产业体系,做大做实新动能“底盘”,实施“引凤筑巢”工程,打造上下游有效衔接的产业链、互为应用场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灵魂、有主题的产业园区,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提升自主创新硬实力,全力打造新驱动发展先导区。始终坚持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根”和“魂”,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开发区法定机构“后半篇文章”,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探索建立自贸区协同开放新片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五是着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对标上海、深圳等海滨城市样板,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交通强区战略,建设安全高效能源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1+4+N”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助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六是牢固树立精准规划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的海滨新城。优化滨海新城空间格局,构建“一主、两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一带、四廊、西屏障”的蓝绿交融生态格局,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塑造现代服务经济布局、亲海亲水文化旅游空间格局,强化海港、空港、陆港枢纽功能,构筑生活空间、生产格局、生态体系相得益彰的空间结构。
七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蓝绿交融的美丽滨海新城。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筑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渤海岸线综合整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精美环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细管理,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社会民生领域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数量,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法治滨海建设,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九是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打造安全滨海。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工业园区、仓储物流企业(场所)、油气长输管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治理,完善和创新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聚焦金融风险、大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