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配电网防雷技术探讨
2022/4/29 来源:不详大港油田配电网防雷技术探讨
翟立军、许贺永、王兰月
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0引言: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运行管理,加大投资力度,配电线路供电可靠性可以大幅度提高,很多安全隐患也可以及时消除,但是自然灾害,尤其是雷击造成的故障停电现象依然难以控制,如何做好配电线路防雷工作,减少甚至避免雷击停电依然是一个难题,本文对配电线路防雷技术思路进行探讨。
主题词:配电网防雷
1配电网防雷必要性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由变电站向用户供电的职能,配电网可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次瞬间停电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可能对用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油田的油气生产,属于全天候生产性质,一条6kV的配电线路一般供三四十口油井生产,多的达到五六十口,甚至七八十口油井,一次瞬间停电直接损失很小,但是几十口油井全面恢复生产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全面恢复到停电前的日产量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严重的可能还会造成泵卡、死井等次生事故,需修井作业,其间接损失往往达到几十万元甚至更高,远远大于直接损失。随着电力线路硬件设施的强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雷击已经成为配电线路故障停电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大港油田公司近几年统计,因雷击造成故障停电次数占到总故障停电次数的半数以上,目前配电网防雷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也没有6-10kV配电网防雷设计规范和相关具体技术要求,因此研究配电网防雷技术尤为必要。
2雷电的形成、危害及其形式
2.1雷电的形成
雷电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学说,较认可的学说认为: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随地面受热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积云受强烈气流吹袭,相互摩擦产生电荷,在运动中电荷发生分离,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带正电荷的雷云与带负电荷的雷云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雷云之间的放电,就形成了雷电。
2.2雷电的危害
通过大量观测和实测结果表明,雷电的电压最高可达数百万伏,雷电流从几千安到几百千安,多数在30kA-kA之间,雷电中心温度最高可达几万度,所以雷电具有极大的危害。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上千人,财产损失在几十亿元人民币。雷电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尤其是电力行业尤为突出。
2.3雷害的主要形式
雷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直击雷、雷电波侵入、感应过电压和地电位反击。
直击雷。带电的雷云对大地上的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发生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直击雷的破坏力十分巨大,若不能迅速将其泻放入大地,将导致放电通道内的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畜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如:电力设施损坏、火灾、建筑物损坏、电子电气系统摧毁,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
雷电波侵入。也称高电位入侵波,它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架空金属管道上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而产生的高压冲击雷电荷,可能沿线路或管道侵入室内。据统计,在电力系统中,因雷电波侵入而造成的雷害事故,约占雷害总数的一半左右。
感应过电压。当架空线路上空出现雷云时,它会使线路和线路附近的物体感应出大量电荷,这些电荷会经过导线的对地电阻流入大地。雷云对线路附近的大地或物体放电后,雷云电荷便会消失。此时原来导线上的束缚电荷,就会因为失去外力束缚而成为自由电荷。由于它们本身互相排斥,就会向线路两端以很高的速度运动,从而形成感应过电压,感应过电压最高可达-kV。
地电位反击。如果雷电直接击中具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或设施,接地网的地电位会在数微秒之内被抬高数万或数十万伏。高度破坏性的雷电流将从各种装置的接地部分,流向供电系统或者击穿大地绝缘而流向另一设施的供电系统,从而反击破坏或损害电气设备。同时,在未实行等电位连接的导线回路中,可能诱发高电位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危险。
3电力系统常用的防雷装置及作用原理
电力系统常用的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和避雷器等。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电力设备和建筑物,常用于发电厂、变电站等场所,避雷线主要用于保护输电线路,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保护建筑物,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备。除了避雷器外,各种防雷装置都是其本身高于被保护物,而将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向大地,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而起到保护的作用。各种防雷装置的作用原理:
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原理避免被保护物体遭受直击雷,对户外变电站内的变压器、断路器等电气设备及建筑物应均在其保护范围内,可以防止遭到直击雷的破坏。
避雷线:线路上的避雷线也称架空地线。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电直击导线,同时还具有以下作用:①分流作用,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②通过对导线的耦合作用可以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③对导线的屏蔽作用还可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通常来说,线路电压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而且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也愈低。因此规程规定,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kV线路一般也应全线架设避雷线。
避雷器:避雷器是用来限制由线路传来的雷电过电压或内部操作过电压的一种电气设备。其实质上是一种放电器,并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附近,当作用电压超过避雷器的放电电压时,避雷器即先放电,限制了过电压的发展,从而保护了电气设备免遭击穿损坏。
避雷器避雷原理:避雷器的电阻具有非线性特性,当在其额定电压范围时,电阻率很大,其泄漏电流很小,当超过一定的电压时,电阻率骤降,处于低电阻状态,使高压雷电波泄入大地,电压恢复正常范围内以后,电阻率也恢复到很高状态。安装线路避雷器可以使由于雷击所产生的过电压超过一定的幅值时动作,给雷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通路,使其泄放到大地,从而限制了电压的升高,保障了线路、设备安全。
避雷带:主要应用于建筑物,沿建筑物屋顶四周易受雷击的部位明设的作为防雷保护用的金属带作为接闪器,沿外墙作引下线和接地网相连的装置称为避雷带。
避雷网:主要应用于建筑物,以沿建筑物屋顶上部明装的金属网格作为接闪器,沿外墙装引下线接到接地装置上,称为避雷网。
4架空线路防雷规程、防雷技术发展及大港油田防雷现状
4.1架空线路有关防雷设计规程。
配电线路主要指6-10kV线路,过去我国配电线路防雷技术没有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并没有涉及线路防雷方面内容规定,原水利电力部年颁发的《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9)只对35-kV架空线路防雷设计进行了规范,其中第36条规定:送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的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并结合当地已有的线路运行经验、地区雷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如:35kV送电线路不宜全线架设避雷线;kV宜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在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个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架设避雷线。现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P)涉及了防雷的有关内容,如:12.03规定,经常开路运行而又带电的柱上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两侧均应设防雷装置,其接地线与柱上断路器等外壳应连接并接地,且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12.06规定1-10kV配电线路当采用绝缘导线时,宜有防雷措施,防雷措施应根据当地雷电活动情况和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对线路的防雷措施仍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也只对有避雷线的线路和无避雷线的线路的接地电阻及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但并没有规范采用避雷线和不采用避雷线的具体环境要求。
4.2、配电网防雷技术简介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间隙防雷阶段,二是碳化硅避雷器防雷阶段,三是氧化锌避雷器防雷阶段。间隙防雷阶段是较为早期的防雷方式,很高的电压可以击穿空气,将金属间隙距离做到一定的规格,就可以保证在线路中达到一定电压后间隙被击穿。间隙被击穿了以后就可以释放掉雷击的大电流保护其他地方免受雷击。间隙防雷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自动熄灭工频续流,而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引起误接地故障。随着防雷技术的发展,现在间隙与避雷器结合的防雷技术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碳化硅避雷器主要由火花间隙和非线性的SiC电阻阀片两部分串联组成,主要是为了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火花间隙和电阻阀片被安置在密闭良好的瓷套内,在电力系统正常工作时,间隙将工作阀片和工作电源分开,当线路上出现过电压且幅值超过放电电压时,间隙被击穿,冲击电流通过阀片泄入大地。氧化锌避雷器是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防雷技术,利用氧化锌材料具有的优异的伏安特性电阻,目前最常用的就是氧化锌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是世界公认的当代最先进防雷电器,其结构为将若干片氧化锌阀片压紧密封在避雷器外套内。主要材料为ZnO阀片,氧化锌阀片具有非常优异的非线性特性,在电网额定运行电压下电阻率很大,可达-Ω*m,泄漏电流只有50~μA,可视为无工频电流。在高电压下电阻率骤降,使电阻很小,可以泄放大量雷电流,残压很低,它对雷电陡波和雷电幅值同样有限压作用,电压恢复正常范围内以后,电阻率也恢复到很高状态。
4.3、大港油田公司配电线路防雷现状
因雷击对油田油气生产影响很大,大港油田公司从年开始重视配电线路防雷工作,主要采用了线路上加装氧化锌避雷器的措施,为减少避雷器本身故障对线路的影响,采用的故障自动脱落型线路避雷器,每隔米在线路上加装一组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也采取过线路绝缘子加装放电间隙(防雷绝缘子)措施,至年累计实施了30余条线路,占油气生产线路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从总体效果看并不令人满意,最终终止推广。
5避雷器防雷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理论上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高配电线路绝缘等级,全线架设避雷线措施,遭受高密度雷击的线路可沿线架设避雷针措施,线路上加装避雷器措施,线路绝缘子加装放电间隙措施等等,综合多种因素以及从经济技术评价,配电线路的防雷多采用加装避雷器的措施,但是安装避雷器的措施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避免线路因雷击而跳闸停电现象,而且配电线路采用的避雷器,其运行寿命一般只有几年的时间,避雷器本身故障从外表不易发现,因避雷器自身故障造成的线路跳闸事故还占有很高的比例,有的甚至超过雷击跳闸率,成为配电线路防雷的两难选择。
6配电网防止雷击跳闸的原理及技术措施
配电线路防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线路电力设施、设备遭雷击损坏,造成永久性停电;二是减少雷击跳闸率。第一个目的比较容易实现,只要在主要的电力设施、设备上加装避雷装置,为雷电压和雷电流提供一个泄雷通道即可,规程已有明确规定,如:柱上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两侧均应设防雷装置。第二个目的依然是防雷技术的难题,从配电线路继电保护原理分析,雷电压和雷电流虽然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只是微妙级别,绝缘子冲击闪络时间很短,继电保护来不及动作,冲击闪络不会引起开关跳闸。但是实际运行中会有很多线路跳闸,而且跳闸后能重合闸成功,说明雷击并没有造成电力设施永久性故障,是因为产生很大的工频续流电弧才引起的线路开关跳闸。
6.1防止线路跳闸原理
6-10kV配电线路通常采取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当发生单相接地时不会产生保护跳闸,如果线路发生两相或三相短路,由于线路阻抗一般很小,短路电流一般会达到几千安培,就会产生速断(过流)保护跳闸。根据运行经验,线路遭雷击后一般会造成线路速断保护跳闸,说明线路遭雷击后工频续流非常大,若要防止雷击跳闸只有降低雷击后的工频续流,使之小于保护定值。线路短路电流的大小与短路点的阻抗有关,因为线路电压是一定的,当阻抗增大到一定值时,短路电流就可小于保护定值,因为绝缘子闪络时间很短,当绝缘恢复后工频续流即可中断。
6.2配电线路状况及速断保护定值
大港油田公司现有6kV配电线路条,总长度公里,平均长度为10公里左右,线路架设结构为三角形排列,线间几何均距1.5m,导线型号为LJ或LGJ,截面在70-mm2之间,干线多为mm2,变电站出口断路器的短路容量MVA,速断保护范围按80%计算,计算速断保护电流。按以下条件计算:
通过计算可知,线路速断保护值一般约为1kA左右。根据每一条线路的具体情况不同,速断保护定值一般在-1安之间。
6.3避雷器的保护范围
避雷器的保护范围主要由雷电过电压的波形陡度决定。如图所示雷电压由线路左侧侵入。电压波传播速度m/μs(光速),过电压波由绝缘子至避雷器需a/(μs)时间,避雷器动作后,电压波折返到绝缘子还需a/(μs),延时a/(μs)。避雷器保护范围与雷电流波头时间有关,该值大部分在2~10μs的范围内,近年发表了很多波头小于1μs的观测结果,规程规定建议计算时波头取2.6μs,为提高可靠性,可按2μs计算,根据S=vt公式,S=*2=米。即避雷器的保护范围为米。
6.4大港油田公司配电线路状况及速断保护值
大港油田公司现有6kV配电线路条,总长度公里,平均长度为10公里左右,线路架设结构为三角形排列,线间几何均距1.5m,导线型号为LJ或LGJ,截面在70-mm2之间,干线多为mm2,变电站出口断路器的短路容量MVA,速断保护范围按80%计算,计算速断保护电流。按以下条件计算:
通过计算可知,线路速断保护值一般约为1kA左右。根据每一条线路的具体情况不同,速断保护的具体值一般在-1安之间。
6.5雷击工频续流小于速断电流的技术措施
避雷器的作用就是为线路遭雷击后提供一个泄雷通道,安装方式一般为避雷器的三相接地端连接后,再引接地线接地,如图1。
按线路三相同时遭雷击考虑,三相线路同时泄流就会出现三相短路,如果雷击点发生在线路首端,由于阻抗非常小(线路阻抗可忽略不计),线路短路电流非常大,就会造成线路保护跳闸。如何解决跳闸问题呢?关键是在泄雷通道中增加一个电阻以限制电流,可利用避雷器的接地电阻来实现。按速断保护值安培计算,X=U/√3*Id
=6.3/1.*0.8=4.55(Ω)
通过计算可知,只要保证泄雷通道中阻抗大于4.55Ω即可。
如果按照图1的避雷器安装方式,相间短路时泄雷通道无法实现增加阻抗。又该如何实施呢?
通过避雷器保护范围的分析可知,避雷器的保护范围可达到米左右,配电线路每基杆间距一般为50-60米,因此可采取每基杆只装一只避雷器的方式来实现,规程规定避雷器接地电阻一般在10Ω以下,利用2个避雷器的接地电阻足以实现。这种方式在线路三相同时遭雷击后,虽然会出现三相短路现象,因通过避雷器接地电阻,增加了短路点的阻抗,可抑制三相短路电流的大小,即使雷击点在线路的首段也可以抑制短路电流在保护值以下,按每只避雷器接地电阻4Ω计算:
此时工频短路电流只有安培,小于速断甚至过流过保护定值,即可实现线路不跳闸。工频续流有可能大于过载整定值,因过载保护需要较长时间,绝缘子闪络时间很短就会恢复,不会跳闸。
6.6提高避雷器寿命及可靠性措施
针对配电线路采用避雷器出现的因避雷器本身出现故障降低线路可靠性的问题,可采用避雷器加外置间隙组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如下图3
避雷器不直接接在线路的电源侧,与一个外置间隙相接,即在正常运行的请况下,避雷为不带电状态,不承受系统持续的工频电压和工频续流,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样就可大大提高避雷器的使用寿命。当避雷器发生故障(如被击穿)后,也不会对线路造成故障停电或接地现象。当线路遭到雷电冲击过电压时,会在过电压达到绝缘子闪络的临界点前,防雷过电压保护器间隙放电,将过电压引入大地,确保绝缘子及其他电力设施正常工作,起到防雷的作用。
7实施技术方案及经济技术评价
根据避雷器保护范围实施线路防雷方案,从线路的第一基杆开始安装,可采取每隔一根电杆(m)安装一只避雷器的措施,依次安装在A\B\C相,如图5,建议只在直线杆安装。不仅可实现防止线路跳闸的目标,同时可减少三分之二的避雷器购置投资成本,每公里投资不足1万元,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需要强调注意的是:防雷间隙的大小应与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相配合,绝缘子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越小,其间隙越小。间隙调整的总体原则是:“间隙+避雷器”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必须小于线路绝缘子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在实施防雷技术改造的过程中,线路运行单位应将线路绝缘子的规格型号向避雷器生产厂家提供,由避雷器生产厂家通过试验确定最终的间隙距离。另外,为防止雨雪天气覆冰对线路影响,避雷器不宜安装在外置间隙的正下方,应在侧下方为宜。
8实施效果跟踪及原因分析
8.1防雷线路的实施情况
大港油田从年开展了6kV配电线路防雷新技术试验工作,试验线路的选择按以下原则:
(1)选择各采油厂近年来雷暴天气跳闸最多以及油气产量较高的线路。统计时间为安装前5年雷击停电数据,效果跟踪情况从安装之日开始,到年底。
(2)为使测试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各单位选择试验的线路和对比线路安排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对照,试验线路与对比线路在地理位置、线路长度、线路走向等客观条件应尽量相近。
实施情况及安装前后如下表:
大港油田公司配电网实施防雷技术改造效果跟踪表
序号
单位
时间
实施线路号
避雷器安装方式
安装时间
安装前雷击停电
安装后雷击停电
1
采油一厂
年
隔1基杆安装1只
10月
9
0
2
8
0
3
后段3公里
5
2
4
采油二厂
-97#以后
隔1基杆安装1只
4月
0
1
5
隔米安装1组
8月
4
0
6
支线
10月
3
1
7
-42#以后
6月
3
0
8
采油三厂
隔米安装一组
10月至11月
3
0
9
9
0
10
6
2
11
0
1
12
4
1
13
采油四厂
后段
隔米安装一组
0
1
14
白
0
0
15
采油五厂
隔1基杆安装1只
3
0
16
干线
0
1
17
采油六厂
隔6基杆安装1组
5
1
18
采油一厂
年
单塔双回最高相安装每隔米1只
11月
0
0
19
6
0
20
采油二厂
隔米安装一组
3月
0
0
21
5月
0
0
22
3
4月
2
0
23
采油四厂
隔1基杆安装1只
10月
4
0
24
采油六厂
隔1基杆安装1组
10月
1
0
25
采油一厂
年
2
隔1基杆安装1只
10月
1
0
26
9月
2
0
27
10月
2
0
28
采油二厂
全线
10月
2
0
29
线1-97#
11月
1
0
30
采油三厂
10月
8
0
31
10月
5
1
32
10月
2
0
33
采油四厂
全线
11月
2
0
34
采油五厂
10月
6
0
35
10月
1
0
36
10月
2
1
37
采油六厂
10月
1
0
38
10月
1
0
39
滩海公司
、线路
单塔双回最高单相隔1基安装1只
4月
0
1
合计
14
8.2效果跟踪原因分析
从年实施防雷改造以后,线路防雷总体效果较好,如:、、、、、、、、、、、2、、、、、、、、、、等22条线路改造前4年间共发生雷击停电84条次,安装之后没有发生雷暴天气跳闸停电现象;4条线路改造前后均未发生雷击停电现象;12条线路还有雷击停电情况,主要原因分析:
1、线路,年10月按隔1基杆安装1只方式实施改造,年6月6日、年9月1日2次雷击停电,主要原因是该线路全长20余公里,年只实施了后段3公里,雷击点均在前段3公里内,不在保护范围内。
2、线路,年新建分流线路,按隔1基杆按装1只的方式安装,年4月份春检时实施了后段防雷改造,年8月7日雷击停电,查明81#-11-3#杆变压器遭雷击,据避雷器安装最近点达多米,超过保护范围。
部分线路还有雷击停电情况,主要原因分析:
3、线路支线年10月进行支线防雷改造,年8月31日遭雷击停电,雷击点查明在主干线24#杆,因主干线未实施防雷改造,不在保护范围。
4、线路,年11月完成防雷改造,按照每隔米一组方式安装,实施后发生2次雷击停电,年6月2日遭雷击,雷击点93-07#杆官85-55井变台(跌落下引线)遭雷击;年7月21日遭雷击,41-07#杆(直线杆型)遭雷击。原因安装方式不尽合理。
5、、线路,按每隔米一组方式安装,年11月份完成防雷改造,线路年7月21日遭雷击停电,查明23#杆(直线杆型)遭雷击,线路年8月31日遭雷击停电,查明01#杆(终端杆)遭雷击。原因:安装方式不合理。
6、线路85#杆以后安装的(前段31-85#杆在轻纺工业城,需改为电缆)因此未改造,遭雷击停电后查明故障点在36#杆,未在保护范围。
7、干线路年10月按隔1基杆按装1只的方式安装完成防雷改造,年8月31日遭雷击停电,雷击点未查明,因支线未实施防雷改造,可能不在保护范围。
8、线路,年11月完成防雷改造,按照每隔1基杆安装1只方式,实施前发生5次雷击停电,实施后发生1次雷击停电,月6月10日22支线13#杆独立变台绝缘子遭雷击,原因外置间隙太大不合理。
9、线路年10月份实施防雷改造,年6月28日雷击停电,故障点43#支线01#~02#杆,原因:间隙过大,失去作用。
10、线路年10月实施防雷改造,年9月11日风雨天气停电,故障点45#杆中相绑线断,造成大线脱落,与边线短路。
11、、线路单塔双回线路,年4月按每隔米最高相安装1只的方式安装,年7月17日遭雷击,单塔双回线路6相绝缘子均有雷击痕迹。原因:安装方式不合理,应三相同时安装
9、结论总结
1、线路遭雷击后绝缘子会发生闪络,发生闪络时,流过的雷电流虽然很大,但雷电压持续时间很短(μs左右),绝缘子冲击闪络时间很短,继电保护来不及动作,冲击闪络不会引起开关跳闸,只有产生工频续流才能引起线路开关跳闸。
2、避雷器的保护范围主要由雷电过电压的波形陡度决定,波头时间一般在2~10μs的范围内,波头时间越长保护范围越大。按2μs计算,避雷器的保护范围可达米。
3、防止雷击跳闸的关键是在泄流通道中增加阻抗,以限制工频续流的幅值,利用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可实现,避雷器接地电阻不是越小越好,最佳范围是4-10Ω。
4、避雷器的安装应采取每基电杆只安装一只避雷器的方式,每隔一基电杆安装一只避雷器,依次在A、B、C相安装。
5、为提高避雷器使用寿命应采取外置间隙加避雷器的方式,避雷器正常为不带电状态,即使避雷器本身出现故障或质量问题,也不会对线路运行造成影响。
6、防雷间隙的大小应与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相配合,绝缘子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越小,其间隙越小,间隙调整的总体原则是:“间隙+避雷器”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必须小于线路绝缘子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作者简介:
翟立军:工作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工作,年出生,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许贺永:工作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6年出生,毕业于扬州大学
王兰月:工作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6年出生,毕业于天津理工学院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