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霸权的镇国利器东风导弹从1到41

2023/7/13 来源:不详

北京青春痘医院哪最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21727.html

年11月5日,中国酒泉发射场上人头攒动,热闹至极。

点火!

上午9点02分,一道橙色的火焰从火箭尾部喷出,随后与导弹一起消失在了天际,只留下一枚小小的亮点……

85秒过去,5D52发动机停止了工作,弹身前端的弹头弹出,导弹进入了惯性飞行状态。

上午9时10分5秒,落区传来报告,弹头已经落地。之后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落区搜索队找到了弹头,并在11时20分找到了弹体。

经确认,弹头的落点完美打在设定目标范围内。

消息传来,人群里爆发出阵阵响彻长空的呼喊声,发射场的人们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在中国酒泉发射场发射成功!

当晚的庆功宴上,聂荣臻元帅说了一句载入历史的话:

祖国大地上,已经飞起了我们国人自制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我国无数科研人员以及解放军指挥员夜以继日、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军装备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至此,我国运载火箭事业迈出了历史上的一大步。

而这一步,也开启了“两弹一星”导弹工程的研发。

今天我们就来唠唠,“东风快递”的发展之路。

“东风”地对地导弹

“东风1号”是我国研制出的第一款对地导弹,更精确地说,是我国仿制的一款地对地弹道导弹。

年12月,中苏签订协议,苏联将自己研制的两发P-2导弹以及地面设备运送至中国北京,P-2导弹营余人同时到达,进行导弹的测试、发射等工作。年下半年开始,苏联方面派出的援中专家陆续抵达北京。

在仿制工作中,中苏两国专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苏联方面提供的资料不完备,仿制工作进展艰难,本计划在年10月完成的“”发射计划,最终不得不推迟计划时间。

年夏季,“”的仿制工作进入了决战时期。

但就在这时,苏联突然中断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要求驻中专家立即返回国内。无奈,中国科研人员开始了自我钻研的仿制之路。

苏联专家曾认为中国研发的发动机推进剂不符合设计要求,中国的发动机推进剂必须从苏联进口。“”总设计师梁守槃通过计算发现,中国的发动机推进剂完全符合要求,只是需要一种气瓶为推进剂箱体增压,这种气瓶的材料,苏联选用的是大直径薄壁无缝钢管,而中国尚不具备生产这种材料的条件,于是“”的科研人员选用厚壁无缝钢管,以此成功研制出薄壁无缝钢管,替代了苏联材料。

终于,在科研人员敢于突破的创新思维下,年10月23日,完成仿制工作的3枚“”以及地面装置搭载专列从北京前往酒泉发射中心,之后的一个月内,“东风1号”成功发射。

我国第一款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最大直径为1.65米,导弹全长17.7米,射程仅有千米,说实话,不到千米的射程,根本不足以达到打击敌方的有效距离。

同时,“东风1号”的发动机推进剂使用的是液氧和酒精。液氧这个玩意它是低温液体,得时刻进行保温储存。采用液氧和酒精作为推进剂,保存的难度可想而知。

几十年后,同为地对地导弹的“东风17”亮相。

“东风1号”的那些问题,“东风17”统统都得到了解决。

“东风17”采用助推-滑翔复合的钱学森弹道。

与“东风1号”相比,“东风17”采用先进的乘波体弹头,这种弹头可以保证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断产生向上的升力,导弹像打水漂一样进行滑翔、水漂式飞行。

这种滑翔式的弹头能够进行机动变轨,很容易躲避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既可以在被发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机动来迅速摆脱敌方拦截弹的拦截,也可以选择自身规划飞行路径以直接避开敌方拦截系统。

再来看“东风17”的射程,相比于“东风1号”,“东风17”的射程足足多了3倍多,“东风17”的射程足足达到公里以上。这个射程,从中国大陆发射一枚“东风17”,足以覆盖整个台湾岛,相较于“东风1号”其战略优势显而易见。

通常情况下,反导系统的拦截依靠雷达对于导弹的预警监测,而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雷达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干扰。如果导弹的飞行高度低于一定数值,那很可能会因为受到地平线的遮挡而无法探测。

传统的弹道导弹,其弹道通常都较高,很容易被敌方的预警系统发现并拦截。但“东风17”采用钱学森弹道,先不说其采用超高音速速度飞行,具有强大的突防性能,同时当“东风17”到达关机点后,它的后半段飞行将在大气层内部进行,且飞行高度不断降低。

这种情况下,对于“东风17”的拦截就很容易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也就是说,“东风17”的飞行高度在不断降低,其飞行高度完全是不在现役雷达的探测范围中的。

“东风17”射速高不易拦截,飞行高度降低不易被监测,想要利用反导系统来对付“东风17”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一点,“东风1号”采用的是液氧加酒精作为发动机的助推剂,这种助推材料受到温度影响极难被保存,而“东风17”采用固体推进剂,这种固体推进剂相较于“东风1号”的低温液体推进剂而言更容易保存,也更容易携带。

如果说“东风1号”是中国能够自主仿造导弹的证明,那“东风17”就是一款证明中国能够自主研发且对敌方构成严重威胁的导弹。

相较于“东风1号”,“东风17”从射程、发动机推进剂、制导系统以及打击精度上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甚至可以说,这两款导弹没在一个时代。

从“东风1号”钱老亲力亲为组建科研队伍,到“东风17”采用钱学森滑翔-助推式弹道导弹,钱老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国导弹研制的始终,也始终见证着中国导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光辉蜕变。

“东风”核导弹

年3月21日,酒泉发射中心,“东风2号”导弹进行了首次试飞试验,点火几秒之后,导弹突然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继而发动机起火,在第21秒的时候,导弹开始出现失控情况,69秒之后,第一枚“东风2号”毁于导弹发射台前68米的地方。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核导弹。

发射失败后,科研团队共召开了9次故障分析会议,提出了弹体强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动力装置的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确定整体改进方案。

年6月29日,改进后的“东风2号”试飞成功,准确命中距离0公里之外的攻击目标。

和“东风1号”试射成功时候一样,科研人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钱老激动地说:“如果说两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话,那现在我至少也是个中学生了”。

之后连续进行了7次试射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两年后的一天,升级过的“东风2号”导弹搭载着当量多达1.23万吨的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中心出发,跨越多公里,直接命中位于罗布泊的攻击目标,实现核爆炸。

这一次爆炸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核导弹攻击目标。

射程公里,可携带公斤高爆炸药,1枚重公斤的2万吨级当量核弹头,采用陆基道路机动发射。这是“东风2号”的性能参数。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东风系列的核导弹发展成什么样了?

年10月1日,“东风41”作为压轴武器出现在阅兵场上,瞬间引发全球多家媒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