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在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分析
2023/1/17 来源:不详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全国各大区域人口增减情况,发现东北地区是全国大区域中人口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年东北三省人口为万人,比十年前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减少了万人,东北三个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总人口还比不过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等一个省的人口。经济总量方面,辽宁省年GDP为2.51万亿元,吉林省为1.23万亿元,黑龙江省为1.37万亿元,东北三省的人均GDP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全国人均GDP为元,辽宁省人均为元,吉林省人均为元,黑龙江省人均为元)。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在东北经济区新设一直辖市,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并以此来盘活和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大连作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已经成为东北亚商贸、金融、资讯和旅游中心,凭借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捷足先登。素有“北方香港”美誉的大连,其总体经济实力、市场化水平、市政建设、城市环境和辐射作用都居于东北前列,加之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政策优势,都使大连直辖变得触手可及。
一、大连改设直辖市的必要性分析
大连是一百年前渤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在历经了沙俄的租借、日本的占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时代,现今已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迅速和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新兴现代化国际名城。大连系俄语“达里尼”的转音,年2月始称大连,年4月1日大连与旅顺合称为旅大市,年2月改称大连市。大连作为东北重镇,东北经济区唯一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其“窗口”和示范作用变得不言而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济联合优势已初露端倪。纵观整个东北经济区,其合作远大于竞争,互补远大于互斥,东北经济区只有摒弃各自为战,真正联合起来,才能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以往的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经验表明,适当的行政区划变更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可小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进程中,东北地区应该增设一直辖市,并凭借其良好的窗口示范和辐射拉动作用来盘活和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发展。而大连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被纳入被考虑的范围。
大连直辖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大连市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世界投资者的瞩目,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必将激发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推动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大连对整个东北经济区发挥更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大连市一旦改设为直辖市,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借此机遇,大连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作用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东北经济区的“窗口”和“龙头”城市,将能够更好的辐射和拉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发展,近而加速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
二、大连改设直辖市的可行性分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在东北地区设立一个新的直辖市,以此来盘活和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大连市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被考虑。将大连改设为直辖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果大连能被设为直辖市,那么东北地区自然就会拥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一)建立新直辖市原则
设立新直辖市必须力争摆脱原有行政区划对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发挥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相关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最强的龙头地区之一。《宪法》第六十二条和第八十九条分别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制的职权;国务院行使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区域划分。《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指出,行政区划应保持稳定,必须变更时,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其中第四条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由国务院审批。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曾经有一位司长指出,未来新设直辖市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城市GDP规模和市区人口规模应均位于全国前20位,至少是30名以内。②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立性,同时不能成为万人口以上区域的交通中心。③具有广及数省的经济辐射能力。④非现行区划的省会城市。⑤与现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大多数业界人士认可。
众所周知,大连非现有省会城市,地处东北一隅,相对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而言,具有极强的地域独立性,且其人口(包括非常住人口)尚不足万(七普大连市常驻人口.万人),亦非区域交通中心;其强大的辐射能力足以覆盖整个东北经济区乃至山东半岛的齐鲁部分地区并同时与现有四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保持一定距离。年大连市GDP总量为亿元,排名全国第29名。由此不难看出,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同时符合以上五条标准的只有大连、深圳、青岛、宁波四市。深圳、青岛和宁波不在本文论及范围之内,故此不详加敖述。还有很多人广泛热议的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曾经工作过的新疆的南疆重镇喀什市,其城区人口和经济差的很远。
(二)区域经济联合优势凸显大连重要性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由于区域有大小和等级之分,因此,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二是指一个国家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在全球经济愈来愈趋向一体化的今天,区域间经济往来和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要受到周围其他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反而言之,任何区域内“龙头”的发展都可以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的发展。大连作为东北经济区的“龙头”,依托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辐射、窗口和联动作用,可以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大连一旦改设为直辖市,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管理自主权、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投入,这有利于其自身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更好的辐射腹地经济区,快速实现整个东北经济区向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转变。纵观整个作为大连腹地的东北经济区,区域联合和一体化已初露端倪,正在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具体表现在:
1.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优越的地理位置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东北处于东北亚的中间带,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来往密切,并起到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而东北从内部来看,由北到南的哈大线、京哈线不仅与黑龙江、吉林省的沿边口岸和辽宁省的沿黄海、渤海的开放口岸连接起来,而且与全国各地相同,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而通过以大连、天津为中心又可以构筑东北乃至东北亚的水利枢纽;在航空方面,东北也已经形成以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为中心的航空网络。在此基础上,再联动天津、北京,构筑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条件已经具备,通过货物流,带动人流,最后形成信息流,这将为东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自然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木材和矿产基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蕴藏了大量的木材和名贵中草药。东北地区还盛产石油、煤、铁矿等。东北经济区正在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并积极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得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支持,共同建设绿色东北亚。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沙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共同行动。重大建设项目有: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长白山特产基地、北药基地。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只有整合资源、充分协调、互通有无,并以此为契机构筑一个完整的经济联合体,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有所建树,并为大连改设为直辖市提供雄厚的腹地经济实力;逆之,大连一旦改设为直辖市,凭借其强势的“龙头”拉动作用和“窗口”辐射作用,必将加速盘活整个东北腹地的经济,从而实现构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
(三)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两市不宜改设直辖市
放眼整个东北地区的城市,从总体经济实力、城市发展和辐射作用来看,能够与大连改设直辖市相抗衡的主要竞争对手莫过于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市,四个城市如若放在一起比较,各有各的优势,又各有各的劣势。但综合比较而言,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两市若干不利因素成为其直辖的战略软肋,若将两个城市改设为直辖市,这些不利因素将成为其无法逾越的瓶颈。
1.特定省会城市不适宜改设直辖市。众所周知,沈阳和哈尔滨同属于省会城市,一旦改设为直辖市,势必会带出选择新的省会城市问题,这将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办公机构及直属机构和部分事业单位的集体搬迁,这将是一项庞大的财政支出;新的省会城市选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沈阳、长春或者哈尔滨直辖,在辽宁省、吉林省或者黑龙江省不会再找不出第二个在各自省份有如此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城市。辽宁省除了大连以外,抚顺市、鞍山市、丹东市、盘锦市、本溪市等都不具备条件;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相比长春市差得太远;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等距离哈尔滨市的实力还很遥远,都不具备条件,根本无法带动全省发展。不难看出,沈阳或者哈尔滨一旦直辖,整个辽宁省、吉林省或者黑龙江省的经济必将受到重创。而为了改设一个直辖市而置一省的发展于不顾,实属得不偿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把直辖市设在现有省会城市这一原则在以往的四个直辖市设置上已有所体现。
2.土地面积和地理位置限制沈阳市直辖。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东北三省中土地面积最小。如若沈阳市直辖,为了顾全各省区的均衡发展,整个东北三省的行政区划势必重新定位,这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鉴于东北三省现有的行政区划已比较合理,为增设一个直辖市而做出如此重大的调整,实数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前文已述及,设立新直辖市必须力争摆脱原有行政区划对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而反观沈阳及其周边地区,在不足百公里的半径内有沈阳、辽阳、鞍山、抚顺、本溪和铁岭六座中等城市,其中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三座,且其城市经济发展和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于中心城市,沈阳一旦直辖,这些城市的相互联系将受到限制,且其发展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3.沈阳距离北京和天津过近。沈阳距离北京公里,距离天津公里,在这样一个小范围内同时设置三个直辖市,同时还有国家战略的“雄安新区”,不但限制了沈阳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同时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在小范围内重复设置直辖市的无序排列,只会造成工程的重复建设和各种资源要素的浪费,最终致使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输出和吸纳能力都受到制约。
4.哈尔滨和长春直辖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经济将受重创。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其综合实力在省内其他城市无可企及,其经济巨大的拉动和辐射能力,也是省内其它任何城市都无法替代的。不难看出,哈尔滨或长春一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整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三分之一强,一旦改设为直辖市,整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引擎,甚至濒临瘫痪。
5.战略地缘环境制约哈尔滨直辖。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顾全大局。黑龙江省地势平坦多平原,其中包括著名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和辽河平原。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的南部,地处广袤的松辽平原之上,西北接松嫩平原,东北临三江平原。从战略地缘环境角度来讲,广袤的平原,极其适合机械化兵团联合作战,这就使得整个哈尔滨市没有任何天然防御屏障,也基本无险可据。而假定战争一旦爆发,整个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思想定是保卫京津门户、重兵扼守锦州、放弃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大部分平原,诱敌深入,利用大兴安林和长白山脉的有利地形两面予以狙击和歼灭。如果在战争初期,一个庞大的直辖城市在短时间内沦陷,必将挫伤军队和全民的士气,从而对整个战争的走势发生巨大的影响。基于此种防御国防战略考虑,哈尔滨市不适合直辖。
(四)大连改设直辖市的优势
在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大连市作为邓小平生前认定的“东北之窗”,应当捷足先登,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同其它东北城市比较之中,大连市已经具备了改设为直辖市的基本条件。
1.人口优势。人口数量达到直辖市的基本要求,人口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截至到年,全市常驻总人口达到.万人,加之非常住人口,其总规模超过万人,已达到并超过了直辖市人口的基本要求。另外,大连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外来人口有极强的吸纳能力,预计未来设立直辖市后,全市总人口一定会超过万人大关。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居环境。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小时。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区面积平方公里。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地势由中央轴部向东南和西北两侧的黄、渤海倾斜,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岩溶地形随处可见。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大连成为了东北地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3.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设立新直辖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发挥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相关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最强的龙头地区之一。目前大连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最开放、最具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城市,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口岸经济高起点迅猛发展。所谓的口岸经济是指与口岸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各产业经济结构密切联系在以其的跨地域的复合型经济,是紧紧围绕和依托口岸海、陆、空港形成的交通运输中心而存在和发展的各产业经济结构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形式,是口岸城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经济门类。口岸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它是由城市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港口经济相互交叉融合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其基本内涵主要是:依托口岸各种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口岸及与口岸密切关联的各类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各种经济技术的连结,形成以口岸产业为核心、与其它相关产业相协调的外向型、服务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大连是国际性港口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连为一体的大交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牵动下,口岸经济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得到高起点发展。大连港是举世闻名的北方天然良港,坐落在大连湾内,平均潮差为2.08米,风向好,还有大小三岛在湾外做天然屏障,因而形成了湾内水深、浪小、不淤、不冻的天然优势。目前。大连港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大综合性港口和集装箱枢纽港,全国最大的粮食转运港,重要的液体化工产品和煤炭、钢铁运输基地。大连港由老港区、香炉礁码头、黑嘴子码头、新港、和尚岛煤码头、危险品码头、北良粮港和大窑湾深水港组成,并与庄河港、皮口港、四块石港和羊头洼港形成大连港口群。国内辐射东北和内蒙东部地区,这些地区每年70%以上的海运物资通过大连港进出,港口又通过哈大铁路、哈大公路、浓大高速等陆路运输网与东北各地以及内蒙东部相连。大连港集团已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往来关系,共拥有集装箱班输航线70条,月挂靠航班密度已达多班次,成为全国第二大集装箱中转港,已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大海铁联运港。
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使得空港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积聚作用越来越大,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拉动市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外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传统的以海运为单一支撑的中心是临海型工业布局的产物,它难以使用临空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都依赖于航空运输业的支撑,现代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海运、空运两条腿支撑。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连空港,自年建港以来,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六次进行基础设施改扩建,从一个小航站逐步发展成为初具枢纽功能的大型国际空港。自年以来,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三项指标连续7年位居东北地区之首,占东北地区12个空港近1/3。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日韩俄,连接欧美澳亚的航线网络,成为我国连通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枢纽机场。
作为大连港最直接的腹地,大连的航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口岸综合集疏运体系。铁路连接东北各主要城市及港口,开通4条集装箱班列和3个内路干线港,同沈大高速、黄海大道等公路及路网交织,形成了区域集装箱物流网络;空港运输四通八达,是东北最大的航空枢纽。大连较为便捷、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优势无疑为大连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此庞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足以辐射整个东北全境,足以盘活和拉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
毋庸置疑,辽宁省是东北经济区三个省份中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而大连是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是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量和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城市,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境外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常设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其拥有全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先导区,其外商直接投资占整个辽宁省的一半、占整个东北三省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单就其个体市场化程度而言,应该绝对高于辽宁省整个省的市场化程度平均值,亦应高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经济市场化水平。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标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则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有活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背景下,必须依托大连市经济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以大连整体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大连整体经济模式为示范,以点带面,牵引和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壮大。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大连在东北经济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在与东北其它各城市的比较中已经具备了直辖的基本条件,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窗口作用。依托沿海对外开放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使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迅速集散,在借鉴、吸纳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的传导至腹地经济区,使腹地经济发展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分配模式。
(2)带动作用。大连能够通过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向高新技术、高关联度、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优化东北经济区的经济结构。
(3)联动作用。通过积极探索与东北腹地多种形式的合作,大连到腹地共建商贸企业和加工基地、资源基地等,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获得东北经济区整体最佳经济效益。
(4)融资作用。能够利用大连市自身金融优势,积极为腹地外汇买卖和调剂提供服务,组织外资银行到腹地考察、咨询,为腹地大规模引资和融资创造条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资金支持。
(5)市场作用。扩大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为腹地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发挥会展中心作用,组织名牌产品的联销联展,逐步形成订单中心,为腹地开拓对内和对外两个市场,理顺两种资源。
(6)辐射作用。可通过在腹地建立分港措施,促进口岸向腹地延伸,;为腹地重点企业和大量进出口货物实施便捷通关、转关等。
(7)先导作用。在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方面先行一步,为腹地提供加速开放的经验;在深化改革方面率先试点,不断探索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新路子;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为腹地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