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下,结构性失业如何借势突围
2022/8/2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两会开幕以来,有关“就业优先”的话题会里会外都成为高频词。
“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就业优先”的新提法、新定位,释放了极强的政治信号。
年2月21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举行“金青新大港区”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发展大型专场招聘会。此次招聘会吸引了成都青白江区、新都区、金堂县的用工单位共计家,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进场求职1万余人次。图为招聘会现场。张浪(四川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将就业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缘于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更为关键的是,就业问题在当下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压力。数据显示,年应届毕业生预计万人,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城镇户籍人口处于灵活就业状态,遭遇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概率也增大了;同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让人尴尬的,与之相对应的消息是,春节过后的“用工荒”问题依旧没得到解决。
由上观之,我国当前就业问主要集中在“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上。牢牢抓住这一点,就能抓住我国就业难题的关键。“就业难”和“招工难”这一对矛盾,实际反应了就业人才“供”“需”不匹配。
不匹配的原因来自何处?如何让二者相匹配呢?
一言以蔽之,人才的供给端和人才的需求端出现了严重的裂缝。供给端不能及时跟随社会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部分培养人才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有严重保守意识,一些制造业等领域的求职者也因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不积极拥抱社会,就会被社会淹没;不积极融入时代,就会被时代抛弃。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创业新空间也在不断拓展,这些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许多全新的工作机会,“但却缺少适合这些岗位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上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相应调整。
从人才供给端来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的意见不无道理。他建议,“大学教育‘双一流’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质量,首先是课程要精品化,不能弄一堆‘水课’。”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也认为,“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很多传统的、用工多的产业发展就受限制了,这种情况下就要培养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这些产业能给年轻人的就业提供很大的空间。”
从人才的需求端来看,作为企业家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建议“加强数字人才教育,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这便是“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所指向的,只有人才的供应和需求做到真正“一体化”,“就业难”和“招工难”才会彻底破解。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车前草
编辑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