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文化

2024/12/10 来源:不详

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吴越文化作为长江下游统一的区域文化,是到春秋时期才形成的。在这以前,吴自吴,越自越,吴文化与越文化是两支不同的区域文化。春秋列国图人们习惯上称开埠以前上海所在的文化区域属于吴越文化。但是,细察古代上海地区文化演变的轨迹,分析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古代上海文化的渊源,如果将古代江南地区文化分为吴越文化与江南文化两个阶段,更为确切,更易于揭示这一地区文化的历史特点。具体地说,以六朝为分界,六朝以前称吴越文化,以后称江南文化。第一,尽管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吴与吴越小国,存时几十年,但我们通常所说吴越,所谓吴王金戈越王剑,主要是指六朝以前那一时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唐以后,吴郡之名亦不复存在。第二,今江浙地区文化固然与古代吴越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细究江浙地区文化特点,我们会发现其许多方面是因六朝以后,特别是南宋以后,大量北人南迁才形成的。六朝以后,这一带文化发生明显转型,价值取向由尚武趋于尚文,民风由勇武刚烈变为温文儒雅,士大夫崇尚宽衣博带,大冠高履,体赢气弱,肤脆骨柔。自六朝以后至清代,江南地区虽然义有广狭,地区内各不同小区域的文化亦有差异,如浙东与浙西,皖南与苏南,但其整体特征非常明显。在上海开埠以前,细说起来,上海地区自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上海与华亭有别,松江与苏州有别,但从整个江南地区来说,则是大同下的小异。就像华亭设县、上海设县都是在唐设江南道以后,都在江南范围内一样,上海地区文化是从属于江南文化的。只是在开埠以后,上海才逐渐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有鲜明特色、重要地位的区域文化,我们称之为上海文化。吴越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阶段区别。吴越文化古朴,刚而野,但也有柔而雅的一面。年前河姆渡原始艺术中,陶器,象牙骨器,上面雕刻的物象线条,均以弧线、圆圈线和卷曲线为主,形成细腻、柔和、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温和、潇洒和含蓄的性格。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黑陶盆,高11.7厘米,口径宽17.5厘米-21.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比河姆渡文化晚二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审美情趣也以简洁明快为特色。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佩良渚文化神微纹玉三叉形器至于商末周初吴地的青铜文化,“从铜质的熔炼到器物造型及花纹装饰等方面,均体现出生动活泼、富于革新的精神”。兽纹鼎(江苏溧水乌山一号墓出土)云形鸟纹鼎(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从上古吴人处事方式、行为准则方面,也可以看出柔的一面。吴国建立者太伯开始想用周族的制度统治吴地人民,但行不通,他的继位人仲雍便采取灵活措施,尊重当地风俗,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打扮得与当地人一样,取得土人认同,获得成功。江南文化柔而雅,但也有刚烈的一面。清兵南下,扬州、江阴、嘉定、松江、浙东都爆发了气壮山河的抗清斗争,涌现了史可法、侯峒曾、黄淳耀、陈子龙、夏完淳、张煌言等一批抗清英雄。这是江南文化刚烈一面的体现。灵活、纤巧、文雅、开放,是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的共同之处。

明代画家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现了明代苏州城内繁荣的市井景象

从江南文化到上海文化,也有一以贯之的内涵。唐代以后的江南,特别明清时代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风格方面,有不同于北方的鲜明特点:

其一,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二,市民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反映追求声色货利的小说、传奇、歌谣、戏曲长盛不衰。江苏吴县人冯梦龙创作改编“二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浙江乌程人凌蒙初整理编写“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浙江兰溪人李渔写《十二楼》等一批言情小说,都是其代表。

其三,行为偏离正统。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方面,不守传统规矩,逾分越矩,讲究排场,奢侈成风,追求新奇,在江南已是普遍现象。

在这种讲究吃穿、追求享乐的奢侈风气中,上海地区也不例外。自宋以来,上海地区除了个别时期,或因倭患,或因闭关,商业受到影响,风气由奢向俭稍有改变,绝大多数时间里,风俗崇华黜素。据记载,在明代中后期,上海风俗由俭入奢。崇祯《松江府志》称∶“吾松正德以来,日新月异,自俭人奢。”特别是清代康熙以后,海禁开放,贸易兴隆,粤闽晋商帮寓居上海,衣必华鲜,食必精细,日日酒宴,夜夜笙歌,夸富斗豪,愈演愈烈。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现阊门商业繁茂的景象

江南人不但追求物质享受,而且为追求物质享受寻求理论支持。明代江西人郭子章曾作《奢俭论》,认为“奢之为害也巨,俭之为害也亦巨”,最典型的是明代上海学者陆楫,他认为传统的崇俭恶奢观念并不完全正确,禁奢崇俭并不能使民富裕,而奢侈倒能促进经济繁荣,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重商,追求物质享受,公开言利言色,敢于冲破传统,江南文化的这些与中原文化异趣的特点,日后在上海文化中都被继承了下来,并且大为发展。

年上海福州路热闹繁荣的场景

江南文化是由南方的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上海文化是由江南文化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在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看上海文化,我们可以说,上海文化是中国的南北文化结晶品与西方文化的化合物。

年颜文樑《黄浦江夜航图》,上海博物馆藏,

作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毕业生,颜文樑借鉴了印象派的表现技法,用丰富的色彩,轻松活泼的笔触,

描绘了鳞云皓月、渔火燦星映潮平的浦江夜色。

年颜文樑《黄浦江夜航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参考文献[1]宁可主编,董楚平、金永平等.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吴越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