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工作者驻守海岛1月有余只为守护东
2022/10/22 来源:不详图说:沈其艳正在值班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山上的竹笋长高了,野生的枸杞头长了一茬又一茬,但岛上的观测一天都没有停。”昨天,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超过1个月的站长沈其艳终于能歇息一天,她的同事从自家的小区赶上山,换下了已经连续值守个把月的她。虽然新冠疫情让城市静默,但洋山港这一东方大港从未停摆,正是像沈其艳这样的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工作人员的值守,为港区的安全运行“护航”。
为物资进港找准“天气窗口”
3月份以来,洋山深水港进入封闭管理状态,但忙碌的状态照旧,每天进出的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日均约有24艘次,国内支线集装箱船舶日均约为36艘次。但是,3、4月正是春季天气多变的时节,一边是疫情防控形势下城市能源供应的需求迫在眉睫,一边是频繁出没的大风天气,船舶安全进出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月22日,小区刚解除隔离封控,海洋台的观测员刘翔就主动提出前往洋山港气象站值班,替换下已在洋山岛上坚守多日的同事。当日,刘翔一个人扛着五天的生活物资爬上气象站所在的小洋山岛小城子山头,没想到受封控影响这一守就是10天。10天里,他独自一人24小时值守,一丝不苟完成观测任务,为港区气象服务提供第一手的实况资料。
3月24日到26日,长江口区和上海沿岸海区出现了大风,有时风力达到了10级以上。在海上,液化天然气船“申海”轮着急地“等待”着“天气窗口”进港。3月25日,刘翔观测到洋山站最大瞬时风达到了9级(23.1m/s),立刻通知当日海洋台值班预报员,为后期气象预警发布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海洋台马上向港区作出了“申海”在大风过后再进港的建议——3月29日早晨,港区终于风平浪静,液化天然气船“申海”轮缓缓开进洋山港。它卸下了6.4万吨货物,洋山液化天然气码头的储备量也达到了近6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上海市30天的天然气供给,为城市能源物资供给充足吃下一颗“定心丸”。
图说:山上物资不充足时,气象站驻守工作人员会在山上搜寻野菜
最担心就是气象设备出故障
在疫情中主动逆行的远远不止刘翔一个人。在刘翔坚守10天后,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顶替他继续值守,目前在航运观测一线已有30余天了。“我从建站就在这儿工作了。25年里,这次的值守时间最长。”沈其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和同为气象站工作人员的丈夫一起被“封”在小城子山上,在这个最佳的“安全隔离点”独居一山,反而更能一心一意工作。“气象站建站25年,一天的观测都不能停。在岛上驻守,最担心的不是人,生活上的困难都能克服,最担心的是设备。一但仪器设备出故障,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维修,会让观测数据中断。”
4月25日,上海市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极端天气,洋山港天顶也出现了雷暴雨。“这样的天气最令人担忧,和这个季节时常出现的大雾一样,容易引起进出港区船只的安全。”一到这样的特殊天气,沈其艳半夜总是睡不踏实,时不时要爬起来做实地观测,及时为预报员提供一线最新的观测信息。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