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书谭百家争鸣ldquo秦东
2022/5/9 来源:不详“秦东门”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东门”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要建在朐界中呢?想必大秦帝国的东门,一定是一个巍峨高大,具有威震八方的气势的建筑吧,当然建在朐界中也是定有玄机的。
▲孔望山秦东门雕塑
可是,多年来,我们只知道“秦东门立石”在孔望山,但是,一直没有看到完整记载秦东门的模样的文章,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凭借自己的想像,尽力勾画“秦东门”的样子,有人说就是一块柱子一样的石头,反对者称:“这也太小了,一块石头怎么能当秦帝国的东门?”,有人说像法国凯旋门,反对者称:“门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人说秦东门上倒下的石头,刻成了孔望山的“石象”了,反对者称:“其余的石头哪里去了?”。众说纷纭,不胜枚举,终无定论,困扰至今。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呢?一般人只认为,是地理纬度与咸阳相同的原因罢了。
▲赣榆琴岛天籁广场秦东门
按理说,秦帝国的东门应该与帝国的威风相称,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体量,那么它到底有多高、多大呢?
秦帝国就是秦帝国,秦始皇就是秦始皇,时至今日,谁也没有想到,秦帝国的东门竟然是动用了“三万户”,需要免其“十二年”赋税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秦东门”的建筑构思如秦始皇陵、阿房宫、万里长城一样,远远超出你的想像,再次刷新了现代人的三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秦东门的位置范围
秦东门指的就是古代的郁州,其主体部分由现在的锦屏山、南云台山、北云台山等诸多海岛组成,是个方圆三百多里的群岛。古有“岱蒙东南之余脉,昆仑黄淮入海之尾闾”的说法。地处东部沿海的脐部,与秦长安都城在同一个纬度,是秦帝国的正东位置,也是海上南北交通的中点,河海、陆海转运的枢纽。除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外,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使这里特产丰富,非常适合居住,自古就有“海上仙山”的美名。
2、秦东门的建造背景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进行了四次东巡,这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战略举措,很多人把“秦始皇东巡”理解成是“秦始皇旅游享乐”,实属望文生义。做为一代帝王,东巡就是体察民情,布施恩德,推行法制,张显国威,诏告天下,震摄异己。
秦始皇在东巡的过程中,所到重要的地方,都立“立石”或者立“石刻”,分别在鲁、齐、燕、越等地,立了七块“石刻”、三块“立石”。立在齐地琅琊的“石刻”是两块,其中一块就是在今天的秦山岛,加上秦始皇三十五年在朐界中立的“立石”,秦东门范围内有一块“石刻”,一块“立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琅琊石刻第二块内容
为什么要在秦山岛立“石刻”呢?这主要是因为越王勾践。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迁都琅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琅琊”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秦东门”地区,前面我们说过,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自然条件也非常优越,越王勾践的都城就设在今天的云台山上。越王勾践原来的都城在现在的绍兴,古称“越州”,所以云台山后来也称为“越州”,最后写成了“郁州”、“都州”。现在的秦山岛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是海上咽喉要道,又是连接“越州岛”的最大陆地码头,所以越王勾践“筑琅琊台”,并用“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把守“琅琊台”,“以望东海”(《越绝书》),保卫新都城,“琅琊台”也就成了越王勾践新都城的标志性建筑。
▲秦山岛卫星照片
基于以上的原因,秦始皇东巡时,是一定会来这里施威的。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决定格式化“琅琊台”和整个“郁州”,重新写入秦帝国的程序。秦始皇这个举措的规模,在后来的《三齐记》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并被后世《初学记》(唐朝)、《李长吉诗歌汇解》(清朝)等典籍反复引用。
3、秦东门的建筑规模
入海三十里的桥,现在遗址还在,这就是秦山岛的“秦帝桥”,俗称神路,因为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上升,“秦帝桥”和秦山岛的古街道,都已经沉没在水中,只有落潮时才能看到。史料记载,秦山岛有秦始皇碑,就是第二块“琅琊石刻”;海边还有“箍文碑”,从秦始皇“琅琊石刻”里可以得知,“箍文碑”是越王勾践会盟诸侯的“会盟碑”。历史文献、现代考古成果和遗留的巨大采石场遗址,也在证实秦山岛就是越王勾践和秦始皇的“琅琊台”。
▲秦山岛“秦帝桥”,俗称“神仙路”
青城山是今天的云台山,其最高峰现在还称“青峰顶”,秦始皇在青城山建有哪些工程,因为缺少史料记载,具体规模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存的遗址,推断一下。
▲云台山地图(清乾隆)
秦始皇在青城山筑城的“城”,可能是如长城一样的“城”,是有“烽火台”的。史料记载,本地区明、清两朝都有烽火台,也称烟墩。研究发现,除了明清烟墩以外,还有更古老的烟墩,已经发现的二十多处烟墩中,“北固墩”、“南固墩”、“宿城墩”、“小虎口墩”、“香炉顶墩”、“南城墩”,这些烟墩建筑规模相近,与其它烟墩相比,制式不同,历史更为久远,“小虎口”、“香炉峰”就不在明清烟墩体系之中。
▲宿城烟墩遗址
秦始皇在青城山筑城的“城”,还可以理解成为“城池”的“城”。本地区古代城池很多,有“土城”、“石城”,其年代难以准确断定。“藤花落古城”是龙山文化的土城,其上层还有“岳石文化”土城,“藤花落”南山上有石城,历史悠久,因田横曾在此避难,也称“田横岗”,汉时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区域是越王勾践都城中心区的可能性最大。墟沟有“石城”,宿城有“石城”,朝阳有赣榆旧县(土城)、新县(土城),花果山上有东汉“吕母崮”(石城),南云台关里有汉时城址(土城),南城有大小不等的不同时期的石城多个,锦屏山地区不同时代大小城址还有六七个之多。
▲田横岗石城遗址
烟墩和城池都是可以再建重复使用的,具有传承性和沿续性,根据这个规律,这些遗址都有可能追溯到秦始皇时期,有待考古发掘,这都是秦始皇在“青城山筑城”的备考遗址,秦始皇所筑的“城”,也可能是既有烟墩,像长城,也有“城池”,只有这样才能“镇住”越王勾践的都城。
▲小鬲山石城遗址
4、秦东门的功能意义
秦始皇在青城山筑城,造桥入海三十里,从秦山岛有“秦帝桥”来看,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从现今云台山的历史文化遗存来看,也是可考的。从秦始皇东巡的角度来看,当初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宣扬国威,只有在越都修建更大规模的建筑,才能彰显秦帝国的国威,所以才“徙黔首三万户,复十二岁,作琅琊台”。
▲南城东山石城遗址
另外,秦始皇“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也能看出秦始皇对这里,还是很满意的,不然也不会在这里住上三个月,这是秦始皇离宫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次,把这里当成度假场所了,这也可能是秦始皇“作琅琊台”的另一个目的,这样也就与“徐福求仙”的历史事件联系了起来。求仙并非小事,也难怪传说把“秦帝桥”称为“神仙路”,说成是秦始皇为“求仙药”而建,原来“秦帝桥”是有这个功能的。
再则,秦始皇三十三年,命蒙恬大将督修长城,以防匈奴,对于秦帝国来说,东方海上也是有来自海上入侵的可能,所以说,建立一个“海上长城”,也是非常必要的,秦东门堪称“海上堡垒”,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功能。
从秦始皇二十八年下令“作琅琊台”后,秦始皇二十九年再度亲临琅琊,督察工程进度,传说中的“秦王鞭石”可能出于此。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琅琊台工程”已经进行到第八个年头了,可能工程已具规模,秦始皇下令“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这似乎就是一个仪式,孔望山顶的一石柱状的石头,也只是一个象征物,它所代表的是经过建设后的整个“海上堡垒”,也就是昔日越王勾践的都城。一个经过秦始皇精心打造的昔日越王勾践都城,当着秦帝国的东大门,这才是秦始皇构思的秦帝国东门的形象,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满足我们的认知。
▲秦东门立石示意图
秦始皇三十七年再次东巡,在会稽祭大禹后,并海北上,第三次来到了秦东门,目睹亲手缔造的“秦东门”不知道有何感想,他最后看了一眼“秦东门”,离开了“秦东门”,这年他也离开了亲手缔造的秦帝国。
▲今日连云港(网络照片)
“秦东门”是个历史节点,它原称“琅琊山”,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溯历史,重新审视历史文献时,你会发现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很多偏差,原来这里与姜太公、齐桓公、齐宣王、越王勾践、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琅琊的历史地图是杜撰的。从“秦东门”到“苍梧山”、“三元宫”、“东方大港”、“孙猴子老家”、“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这又是一脉相承,一如既往。“秦东门”是连云港历史的重要节点,揭示它的意义,更能看清楚连云港前进的方向。
▲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
作者:张义成,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市文物保护学会成员,参与《大运河·江苏卷》、《石上墨韵》、《连云港市石刻调查与研究》、《封土石室调查》等调查编辑出版工作,著有《东海唐宋古道》、《漫话云台山烟墩》、《图话云台古题刻》、《秦山岛是古琅邪台》等。
来源:连云港市图书馆作者张义成
发布:刘雅楠
审核:欧勇军孟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