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3000年前的镇江先民是怎么祭祖的
2023/5/2 来源:不详镇江新区大港的车碾口村历史悠久,早在年前西周时期就有人群居住繁衍了。
村西大山北侧的背后山顶(高周湾西北的山顶)是春秋吴王余昧墓。年夏镇江博物馆在此发掘出鸠杖、余昧矛、尸祭缶、甚六鎛鈡、编磬等青铜器及其他文物余件,其中15件带有文字。
其中,一尊青铜器带给我们多年前,镇江先民们祭祖仪式的信息。
1
在镇江大港的北山顶上,发掘过春秋时代吴王余昧的大墓,墓中有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次尸祭缶”,缶上刻有铭文:
□君之孙□(利)之元子次尸祭□氒(择厥)吉金,自乍丱(作盥)缶,□□(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这尊青铜器带给我们多年前,镇江先民们祭祖仪式的信息。
远古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蚩尤时代的原始祭祖仪式,称之为尸祭。这个仪式在流行于夏商周,直到西汉时才废除。
尸祭要找一个活人为“尸”,充当已经死去的祖先,来接受祭拜。充当“尸”的人,一般是受祭者的孙子。
为什么要是受祭者的孙子呢?
因为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普遍的婚配方式是“族外婚”,部落里男性氏族成员的儿子要“嫁”到外族,到了孙子又重新回到部落内。所以祖辈和孙辈属于同一个氏族部落,而父辈和重孙辈则同属于另一个氏族集团。
这种风俗后来逐渐形成了昭、穆制度:如果祖为昭辈,父为穆辈,那么孙和祖同样为昭辈,重孙和父同样为穆辈。
2
“尸”还有性别的要求:
如果受祭者是男性,则“尸”必须是男性;如果受祭者是女性,则“尸”也必须是女性。女性之尸一定要找异姓之女(不同于夫家的姓)担任。
夏、商、周三代的“尸”,在仪式上的姿势各不相同。
“夏立尸”,是说夏代的“尸”,是站立着接受众人祭拜的;
“殷坐尸”,是说商代的“尸”,是坐着接受众人祭拜的;
周代有时“尸”数目较多,而且互相敬酒,看起来像举行宴会乱哄哄的。
尸祭仪式开始时,“尸”进入祭祀的庙门坐在高高的位置,先将祭品插入酱或盐中,然后取出来祭祀。
祭祀要喝大羹,就着调料吃菜肴,要吃九饭。
最后是众人向“尸”献酒,丧主初献、主妇亚献、来宾之长三献。
三献之礼完毕,为“尸”饯行,也像先前那样行三献之礼。
最后,“尸”出室下堂。
3
在整个尸祭过程中,尸的主要任务就是代表祖先吃吃喝喝,不干什么具体工作,所以后来就有了成语“尸位素餐”。
又因为作为“尸”,是很庄重的事情,要端端正正,不能乱动,孔子说:“寝不尸”,意思是说,在睡觉的时候,可以随意点,不必象“尸”那样死板。
尸祭缶
孔子为什么对“尸”如此了解?
因为儒家最初就是研究和继承古代礼仪的一个学派,到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和“孝”,都源自于尸祭。
“仁”字的古体字形是由一个“尸”字和“尸”下的“二”构成。“尸”表示“祭尸”;“二”表示“众人”,“仁”的本义是祖先的虔诚和崇敬之情。
后来,“仁”慢慢由“活人爱死人”演变成“仁者爱人”。而“孝”字的古体字形上部也是“尸”,而下部是“子”,最初的意思也是子孙在祭祀祖先。后来由“尊重死去的祖先”慢慢演化成了“赡养孝敬活着的父母”。
这件珍贵的“次尸祭缶”收藏在镇江博物馆中,它告诉我们春秋时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也说明了中原文化向吴地域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