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9年,郑州航空港区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2023/2/3 来源:不详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郑州航空港并没有那么耀眼,但是如果大众像比亚迪、超聚变那些产业巨头一样,为她的魅力而折服时,就不会这样想了。
她身上有这两种明显的特征:
一种是舆论的亢奋,源自政策的持续性驱动;
一种是市场的低落,源自地产的行业性震荡。
这两种特征混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但近期不断升维的政策调整和利好信息,是很引人注意的,无论是抢人才稳地产新政21条的发布,还是高铁郑州航空港站的运行,这些正向的刺激对当下的郑州是极其珍贵的。
▲高铁郑州航空港站服务台
这两年来,经历洪水疫情的精准性打击,整个郑州的社会情绪怨气很重、戾气很大,而且在短期内很难扭转。
前两天,一直被搁浅在创业路上的老毕,突然问我能不能给他整一地锅的鸡汤。我笑了笑回答他,要喝酒的话可以,不过我没有故事;要聊创业的话,那就耐着性子听我再谈一谈航空港。
一、航空港到底是谁:坐标、目标和对标
今年是郑州航空港区获批的第9个年头了,按照惯例明年应该会有更全面的阶段性总结,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年)的批复》文件,再过3年将会有一次更为隆重的验收大考。
我相信航空港区的数据和成绩肯定是够漂亮的:
规划面积从平方公里扩展至平方公里,GDP从从亿元增长至亿元,外贸进出口额全国各类新区排名第4,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全国第2,货运吞吐量全国第6并跻身全球40强……
▲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吞吐量榜单
然而,过去9年,郑州航空港区有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
民间对郑州航空港区的认知问题。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要解决一个新区的社会认知问题,有三个层面的概念要落地:当前的坐标、未来的目标以及精准的对标。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哪里、要去哪、怎么去的灵魂三问。
第一是坐标的问题。
国内绝大部分的新区,都是在一片空地和一张白纸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告诉大家我在哪。比如浦东新区、郑东新区、南沙新区,方位坐标感一下清晰了。
一般而言,真正的坐标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三个角度:
地理意义上的坐标+地标意义上的坐标+历史意义上的坐标。
比如深圳的坐标体系就包含广东沿海、香港口岸、内陆首个特区三个元素,再比如杭州未来科技城也经历了西溪湿地旁、阿里淘宝总部、中国四大未来科技城的更新历程。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对于郑州航空港区而言,新郑机场是需要提升的地理坐标(未来能不能达到高铁郑州东站的影响和地位);富士康是当下亟需扩展和改变的形象地标(无论是从建筑或者产业或者论坛博览会等);中国首个航空经济实验区则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夯实的一个历史坐标。
建立坐标认知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坐标的系统性和动态性,随着新一轮的建设与发展,我相信未来航空港的坐标体系会越来越清晰和立体。
第二是概念问题,也就是是未来目标的设定。
这种看似简单的拍脑袋命题,往往是一个对于尺度把握特别严苛的难题:
步子小了看不出效果,步子大了会扯着蛋。
因此,我们通常会设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配套的会有启动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并根据建设成果不断调整目标。
比如,在上海浦东开放30周年之际,提出建设改革开放先锋、自主创新标杆、全球资源高地、扩大内需典范、现代城市样板五大战略,我们没有异议。
当郑州说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国家枢纽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大家也觉得合理。但当我们站在航空港建设10年的尾巴上,提出到年建设平方公里(略大于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万人口(当前约65万人)、近亿GDP(年约亿)的国际航空大都市的目标时,我相信质疑声与欢呼声几乎一样强烈。
▲双鹤湖中央公园
如何将目标根据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分解(比如短期集中发展双鹤湖板块并设定可感知的量化和形象目标),并通过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出去,是当前提升认知和信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最核心的问题,对标的意义。
在最开始制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各项指标都比较基础和落后,所以不断“对标”是从官方到市场的通常选择。这种“习惯性对标”的社会心理,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约翰·卡萨达
然而,郑州航空港区作为全国首个航空经济实验区,至少在国内范围内不存在直接对标的对象,所以在建设之初就请来了国际航空城之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先生来背书,并对标了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孟菲斯以及韩国仁川等城市。
可问题在于99%的社会大众并没有到达或了解过这些对标城市,一场空对空的对标解读让航空港的认知可能性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在郑州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区域能逃过“郑东新区对标悖论”:
首先你不可能超越郑东新区,其次郑东新区也还不够成熟完善。
▲郑州航空港区
我一直认为,航空港区之于郑州之于河南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于中国,都是集所有之力量、开所有之窗口、创所有之可能,是在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的一次伟大探索。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时代衍生的个性化,让曾经的“共同期待”变成了“不同期待”,从而导致建立“社会认知共识”——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具体理念和问题——变得特别困难。
你会发现大众很容易陷入情感的共鸣(亢奋或者愤怒),却完全没法达成理性的共识。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足够的倾听和深入的落地显得很重要;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足够的冷静与积极的参与是达成共识的钥匙。
郑州航空港作为郑州副城、河南的经济引擎、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立足国际枢纽、打造未来城市,是河南自夏商周古代文明巅峰之后,另一个历史的制高点(至少从目标和预期层面来说)。
二、到底谁的航空港:人口、人流和人才
如果我们对郑州航空港区的认知能达成全部或者部分的共识,那么对于航空港过去10年间所制定的政策和取得的成绩,就会有一些全新而又客观的评价。
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处于比较浮躁的风气之中,有时候从政府到民间都太过在意短期成绩与效果,从而忽略了一些可持续性的长期价值。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政府基于长期远景做的一些产业平衡与社会平衡的政策,也会因为触动甚至颠覆部分行业和人群的利益,反而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认可。
▲进入港区的立体交通体系
就郑州航空港区而言,目前社会舆论对于航空港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三个点:
1.离主城太遥远。
2.透支化房地产。
3.太依赖富士康。
我觉得这其中最根本的两个矛盾就是:短期形象与长期价值之间的不平衡;局中人的认知与局外人的感知之间巨大的鸿沟。
这一点,单纯靠宣传是很难改变的,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航空港区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躬身入局才是解决之道。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短期看政策驱动,中期看产业规划,长期还得看人口基数。
很多经济学家对郑州充满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郑州掌握了两头,只需要把产业填充和升级,就能拥有持续性和爆发性的增长力。
乐观是必要的,但远虑也是必须的。
七普人口调查中,河南人口流出万,位居全国之首,长三角加珠三角就吸走将近万人。而这背后更令人心酸的是,河南传统文化的基因注定绝大部分人内心并不想背井离乡闯荡天涯。因此,摆在河南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
把河南人更好地留在河南!
▲富士康郑州工厂
当初富士康落户郑州航空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红利,但30万的人口吸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产业来做人口的承接地和蓄水池。
目前,港区65万人口既不满足河南的产业愿景,也填不满港区的城市框架。如果郑州按照未来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规划,航空港区至少要承担-万的人口,所以航空港区万的人口规划是在合理可实现范围之内。
未来10年里这万人口的导入,除了产业带来的直接就业人口,更重要的是产业安居带来的家庭式人口增长,以及由此延伸的公共配套和服务业人口的导入,另外还有高校的引进与落地。
总之,航空港区将来要以至少万的人口规划来承接和分担1亿河南人内心最真切的渴望。
我们知道,郑州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是枢纽型中心城市,前两天郑渝高铁、郑济高铁通车和高铁郑州航空港站运营,米字型高铁的最后一撇再次书写了郑州的高光时刻。
此前的文章里,我们也提到过三座火车站对于郑州的时代意义,围绕空铁联运打造双枢纽是未来郑州发展的命门所在。但如何依托枢纽经济打造成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经济枢纽,成为真正的枢纽中心而不是路过型中心,是航空港接下来要去面临的更深层次的挑战。
例如,年新郑机场年货运量、年客运量都有很大突破。但货运量里有多少是郑州制造和创造(而不只是组装);客运人流又有多少是来郑州投资或者建设的(而不只是出差和旅游)。
河南从来不是一个对外省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哪怕郑州近些年来迎来不少机会,又是有着包容的城市性格,但在外省人口流入上依旧缺乏竞争力。
▲年人口流动排名河南流出达万
七普数据显示,整个河南仅有.37万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不足我们流出量的1/10。
郑州航空港区作为郑州乃至河南最重要的对外窗口,每年机场0多万客流量再加高铁每年几百万的客流量,其中外省外国人流至少在千万级以上,我们如何让这些人有更多的停留接触和了解,通过高规格的产业布局规划、高品质的城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生活配套服务,让他们把航空港把河南的形象口碑带出去,让他们愿意留下来投资创业和安居,虽任重道远,但必须全力以赴。
最后,是关于人才的问题。
郑州航空港区,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可谓是不遗余力。比如以管委会为基础的政务人才升级,以兴港集团为载体的综合运营人才聚集,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包括前几天颁布的21条新政,也是从各个层面为吸引招揽人才做了铺垫。
但我认为确实还可以再开放一些再大胆一点,比如对人才的界定,不一定是以学历或者专业为标准,而是参考综合贡献值,像上海市政府引进杨超越、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就是不拘一格的典范。
▲郑州航空港区
另外,对人才的引进范围也可以双重扩大:
1.面向全球呼吁年轻人来创业;
2.外聘港区招商宣传形象大使(不需要落户航空港)。
最后,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政策活动和服务,针对在外河南人、省外人才、国际投资者做定向型的人才推介和招募。
无论何时,城市都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融入进来才能创造出内心真正的共鸣和共识。当前所谈的航空港区民众,一定不能局限于目前这65万常住人口。至少要放到郑州这个大范围内,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参与和融入这里。前提当然是要让更多的郑州人享受到航空港区带来的利益,比如城市的骄傲感和未来的体验感,比如生活的便捷性和娱乐的丰富性。
▲郑州航空港区
此前,我们曾给管委会领导建议:
每年举办一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城市论坛,一场凝聚年轻新势力的草地音乐节。
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
总之,航空港未来的路虽宽但远,我们需要通过港区的建设,把河南人口更好的留在河南,把商贸旅人流更深层的融入河南,把全球人才更广泛的吸引到河南,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
三、如何参与航空港:产业、创业和置业
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因为之前大家对于航空港区的期待太高,所以才会有今天偶尔泛起的失望表达和质疑声音。但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又走到了新的路口:
二次创业。
我相信政府内部对港区过去的建设是有一次甚至多次深刻总结的,可能谈不上纠错,但统一思想、坚定方向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们也确实看到一些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不断推出并落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之下,航空港区释放的信号足够强烈。
昨天的标准一定不适合今天的预期,过往的判断也未必符合当前的形势。站在今日的航空港面前,我认为我们又到了一个需要选择的时候了。
▲航空港区星联柒号院售楼部
最近,与很多人在聊港区机会,也有很多朋友来打听港区置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入局,这对航空港和郑州来说,都是好消息。但在社会与市场“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日益严重的当下,我们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出判断和选择,千万不要盲信风口上的猪的故事。
关于入局航空港,我也想分享一些基础的想法和观点:
第一是关于产业的机会。提到产业我不知道大家会联想到什么,是望不到边的厂房还是看不见顶的写字楼再或者人山人海的市场。
近十年来,郑州高新区、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弥补了郑州产业基础先天不足的缺憾,但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破局还得看航空港区。
▲航空港区临空生物医药园
目前港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和商贸会展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未来将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等多个百亿级产业。每一个产业的背后都是对人力和人才的需求,进入港区大厂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身边的很多朋友而言,“产学研”的制造链可能不大容易做进去,但“展销贸”的商贸链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是可以做补充和补位的——想当年,随着富士康等智能机大厂纷纷落户航空港,深圳华强北的商户们也都悄悄北上扎进了港区居民楼里。
寻找产业链里的空隙,并主动参与和创造,分享大时代大风口的红利,这无疑是最佳的道路。
第二是关于创业的可能。这里我们就不谈产业链端口的各种自主创业,因为那些基本以专业和资源导向为主,不具备普遍性意义。
我觉得当下航空港存在的两个基础矛盾,蕴藏着未来十年内最大的创业机会:首先是高标准的规划要求和良莠不齐的建设现状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与略显落后的配套服务之间的矛盾。
▲郑州航空港区
接下来整个港区的发展主旨一定是围绕“高质量建设与增长”的目标来进行,在此前颁布的21条新政里也特别强调高品质社区与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性。所以,依托目前航空港区的65万常住人口和千万级的人口流动量,做城市形象的优化和生活服务的提升,比如餐饮娱乐、商旅接待、文化创意等——毕竟一个海底捞是满足不了大空港的胃口的!
第三是关于置业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入局航空港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方式了。
不可否认,当下可能真的是航空港近几年来(也包括未来几年)最好的置业时机,人才补贴、首付政策、契税优惠、保交付保品质专项政策……招招入肉,撩动人心。
但我们还是要从需求本身出发,如果你的工作与生活就在航空港范围,或者准备往航空港去创业投资,再或者你对港区未来的资源和价值充满期待,那么入手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我们要清楚,置业不是入局的目的和终结,而是一个基础和开始。
▲郑州航空港区
关于置业航空港的具体分析和推荐,我们将在以后做专项解读,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去现场看下——据说这几天航空港的楼市确实有点热闹,新一轮的重磅利好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大多数时候,面对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局势动态,我们很难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并清晰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涉及一些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问题时,我们很容易被代表被站队,因为至少那些既成的观点有自己的逻辑性。另外,我们经常会去转发和扩散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因为那些能反映出我们内心焦虑的碎片。其实,还是我们在上边所讲的,跳出困局的最好方法就是躬身入局,用实干解决一切焦虑:
时代成就机遇,格局成就未来。
▲郑州航空港区梅河
四、为何相信航空港:决心、信心和耐心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时代,是时代洪流里的细微沙粒。
所谓的大浪淘沙,无非是我们能够站在那中流砥柱之上,有着最坚硬的依靠和支撑。这两年因为内外环境的诡谲多变,整个国家的战略和步伐相比之前有了极大的调整和改变:以平衡和完善社会制度为目标,对经济的调控变得更加强力,对利益的取舍变得更加果断。落到河南落到航空港区,自然也有了新的使命和意义:
将河南的未来彻底押宝在郑州航空港区!
▲兴港和昌盛世城邦
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让人们相信官方的决策最终都会是正确的。郑州航空港还存在不少的难题,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她是驱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引擎。就凭这种底气和信心,我就能够相信她能够腾飞起来。
历史上还没有什么事情是百折不挠的河南人做不到的,只要他们下定决心就是了。
明天,我们又会见到不一样的航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