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提速增效跨越发展凤凰网
2023/1/12 来源:不详来源:河南日报
中铁装备的盾构下线数量超千台,郑州宇通的新能源客车远销海外,汉威科技的气体传感器国内热销……“郑州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智能传感谷落地,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规模上水平,正在形成新的“郑州优势”;
建设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率先启动智慧高新实验场,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让创新的活力迸发;
年4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迈入新征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以下简称“郑州片区”)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国家中心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双创环境,示范带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创新驱动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片区确立了“一区四园多点”的整体框架,即以高新区为核心区,以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金水区为辐射园区,以40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辐射单元。围绕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一条主线、二力联动、三大创新、四个一批”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主线,引进和培育创新资源联动,坚持开放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大创新,加快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细化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全链条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鲲鹏小镇”“高端新型研发机构集群”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知识产权河南审协中心,加快打造沿黄科创带,推动构建“一廊两翼四区多点”创新发展格局。
五年来通过落实自创区政策,郑州片区集聚了全市74.2%的高新技术企业、70.1%的科技型企业、72.1%的新型研发机构、51.5%的高层次人才团队、70.5%的创新创业载体、65.1%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带动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取得快速增长。年,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科技型企业达到家,累计建成各类研发平台个,累计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3个,全市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名、项目团队个,科技孵化载体增长到家。年自创区增长研发投入经费占全市增长的80%左右,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27.8%,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全省9.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专利授权量超过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
砥砺奋进核心区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郑州高新区在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由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位列全国第12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GDP从.5亿元增长至亿元,增长%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6亿元增长至.8亿元,增长60.2%;企业数量由家增长到家,增长%;全口径税收由69.51亿元增长至.7亿元,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由79.4亿元增长至亿元,增长75.1%。
创新发展引领带动。“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2.85亿元增长至49.57亿元,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0.45亿元增长至.3亿元,增长82.5%;年专利申请量由件增长至件,增长55.1%;年专利授权量由件增长至件,增长.1%。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由4家增长至14家,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由家增长到家,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家增长到家,增长%。国家级孵化载体由6家增长至22家,增长%;双创载体数量由17家增长至72家,增长%;在孵企业由家增长至家,增长87%,在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前五;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新型研发机构从0增长至20个,占全省总量46%,与浙大、地质大、郑大、信大等国内一流高校,中科院微电子所、医工所、计量所等大院名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2个诺奖工作站,驻区院士13人,累计引进境内外项目团队个,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全市之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23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占郑州总数30%以上。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家,其中国家级以上研发机构26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家。
深化改革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